发布时间:2018-04-23 16:28
近年来,多动症(mbd)一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使用。不少好动的孩子都被家长、老师视作患了多动症。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多动症的含义,只是从字面上轻易地将此理解为儿童多动的病症。其实,多动并不是多动症的唯一症状,mbd的英文本义也不是多动症。
一、多动症的症状
什么是多动症?mbd是什么意思?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格塞尔和阿姆特鲁德在1949年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这种症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体症,故认为多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于是,(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ⅱ)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由于诊断标准不一,各国对多动症发病率的统计结果也差异较大。美国报道儿童的发病率为20%,而我国的统计结果是患病率不超出10%,其中男孩大大多于女孩,两者比例约为9:1。
二、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
患儿注意力难以集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可分散他们的注意。患儿进小学后,在课堂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坐在教室里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他们无论是看连环画或看电视,都只能安坐片刻,便要站起来走动。
2.活动过度
患儿往往从小活动量就大,有的甚至在胎儿期就特别好动。随着出生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更显得不安分。学会了走就不喜欢再坐,学会了爬楼梯后就上下爬个不停。进幼儿园后,这些儿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时间坐在小凳上。到了学校,大部分孩子因受制约而增加了对自己活动的限制,多动症患儿过度活动则更为明显。上课时他们小动作不断,甚至全站起来在教室里擅自走动。一放学便像利箭一般冲出学校。这样的儿童走路蹦蹦跳跳,到了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晚上睡觉也经常不停翻动身子,磨牙,说梦话。多动症儿童中约有一半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不能做系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不会用剪刀。另外还可能出现斜视;发音不清、常流口水等行为特征。
3.感知觉障碍
表现为视一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能,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一听转换困难等。
4.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他们在学校会经常主动与同学争吵或打架,行为冲动而不顾及后果。如不顾危险从高处跳下;想喝水时不顾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抓起就喝。这些冲动有时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行为结果。
5.社会适应不良
患儿常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游戏。
6.学习困难
虽然多动症儿童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普遍很差。由于他们上课、做作业都不能集中注意,情绪容易波动,这就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感知觉方面的一些障碍也会导致一些学习困难,如视-听转换障碍会使患儿阅读困难,而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和左右辨别不能会使儿童在学习算式和一些算术符号时发生困难。写字、画画、手工等学习活动也会受到这些感知障碍的严重影响,留级生中多动症患儿占了相当的比例。
目前,经颅磁刺激仪已经被广泛投入使用了,经颅磁刺激仪攻克了传统物理治疗因子难以穿透颅骨屏障的难关,是脑部物理治疗的一次大的突破。但在医治是也有要注意的事项。每天医治的时刻应该在20~30分钟左右,这一时刻的长短与每串影响频率和脉冲数有关。疾病急性期可以每天1~2次,10次为一阶段。连续3~5个阶段后会看到较好的作用,后期加以稳固医治康复的可能性会更大。
经颅磁刺激仪医治是归于无痛无创安全的医治,医治进程舒适,大脑也是保持清醒的,而非药物医治特点,防止药物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而现在不断推出的家用型经颅磁刺激仪,比较医用的大设备,其体积更细巧方便使用,可享受随时医治,不受环境、时刻的约束。
【温馨提示】有想了解更多关于经颅磁刺激仪的作用,可以点击咨询我们,或者加我们的微信:zsds508在这里祝愿每个网民都健康快乐的成长!